安徽位于中国的华东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是八大菜系的交汇点,省内的各个区域的口味不尽相同,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博大精深,有皖南菜、皖江菜、合肥菜、淮南[淮南,安徽省下辖地级市,简称淮,古名州来,位于安徽省中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淮河之滨,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五彩淮南”之称,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菜、皖北菜,各具特色。
徽州[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为浙江省最早雏形之一浙江西道的组成部分,也是清初江南省分割后安徽省之“徽”的命名来源。]烧饼
徽州烧饼,又名“黄山烧饼”,亦称“火炉饼”,因焙烤后如螃蟹背壳又别称“蟹壳黄烧饼”,是黄山乃至古徽州传统特色民间小吃。 由于烧饼存放时间较长,利于携带,适合于旅途食用,又成为徽商[徽商,又称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旧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外出经营的随身“三宝”(一包饼、两本书、三根绳)之一,不仅是徽商外出的充饥之物,更成为徽商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精神的象征和见证。
徽州顶市酥
顶市酥,又名“红纸包”,是徽州特色名细糕点。顶市酥采用脱壳的白芝麻、白糖,配以少量的面粉,拌以饴糖精制而成。成品白中显黄,抓起成块,提起成带,进嘴甜酥,满口喷香,不粘牙不粘纸,老少皆宜[本义指老人和儿童都适宜,喻指适用的范围非常广。]。顶市酥的前身为麻酥糖,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传统糕点。明清时,因为徽商的兴起,麻酥糖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全国,渐渐成为人们日常食用和招待客人的必备茶点。
大救驾
寿县糕点大救驾,色香味形俱佳,已有千年历史。源于“赵匡胤困南唐”的传送故事。每只重约二两五钱,形扁圆轮缘微弧,色泽乳白。外皮道道,花酥层层叠起,宛如金丝盘绕;中心微凹,恰似急流旋涡。内馅白中现红丝缕缕、青丝条条、亮晶点点,入口回味无穷。
淮南牛肉汤
淮南牛肉汤,安徽菜沿淮片的代表之一,有鲜醇、清爽、浓香的特色。有咸汤、甜汤之分,咸的牛肉汤肉肥汤鲜,配以粉丝和干丝,特别是加上葱段后,滋味更鲜;甜牛肉汤是指没加盐的牛肉汤,或者加少量盐的牛肉汤,其味清爽,滋味醇厚。淮南牛肉汤已成为淮南地区早餐中的常见食物,也成为了淮南地方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
颍州枕头馍
“大馍蘸酱豆,越吃越长寿”,《风味人间》第二集中介绍了枕头馍,其制作以阜阳市为中心,状大如枕,堪称馍中之王。相传始于宋金“顺昌(阜阳)之战”期间,宋军饿时削一片充饥,困时枕头而卧。馍焦呈金黄色,厚约半寸,香酥爽口,用刀切上一片,馍瓣洁白,层层相包,松软而又耐嚼。由于蒸制前没有放碱、发酵粉等物质,存放数日仍不霉不硬,味道依旧。
绩溪挞粿
挞粿是绩溪最古老、最具特色的传统食品之一,早在唐代,徽州人远行就会带上挞粿作为干粮,至明清时期,挞粿更是成为徽商必备的食品。挞粿大多用小麦粉、也有用米粉、玉米粉;各种菜蔬均可为馅,比较常见的有香椿、竹笋、豇豆、豆黄、槐树花、马齿苋、萝卜丝、韭菜鸡蛋、咸菜等。
采石矶茶干
早在唐代,马鞍山采石地区已有豆腐干传世,清嘉庆年间成为了皇帝贡品。相传源于采石矶翠螺山下一对卖茶为生的老夫妻,发明了这种佐茶的小吃,制作工艺流传至今。开袋即食或食用前连同包装袋用开水烫一下口味更佳,也可配以蔬菜清炒或凉拌。
五城豆腐干
休宁县五城镇早在唐代,就有生产豆腐干的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及清乾隆帝更是叹为“江南一绝”,成为朝廷贡品。五城老街商家百余家,豆腐坊就占两成。 五城豆腐干对折不断,无裂纹,品种较多,有五香、臭卤,开洋(虾仁)、火腿、香菇、麻辣等种类,是品茶的好点心,也是下酒佳肴。
出来旅游最重要的是心情,而且要注意带好口罩,关注自己的行程码和健康码,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游玩。看了安徽美食有哪些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信息可以看我们的网站里面其他文章,由于文章的篇幅有限可能无法给大家完全解析安徽美食有哪些这文章的内容,但是我们后续会不断推出更好地文章给大家